在科技革新的澎湃浪潮中,“人工智能 +” 系列政策恰似强劲东风,一路领航,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,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变革势能,成果斐然,亮点纷呈。
今年 6 月,深圳司法界迎来重磅突破 —— 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重磅亮相,落地生根于深圳中级人民法院。步入法院办公区,付法官正熟练操作 “AI 审判助手”,高效梳理手头的案件卷宗。往昔,法官们面对堆积如山、动辄十几万字的纸质材料,常需耗费一整天埋头苦读,身心俱疲不说,还让案件审理进度举步维艰。如今,AI 技术登场,短短数秒便完成海量信息初筛,法官再花半小时细致复核,关键信息、审理要点随即跃然眼前,工作效率呈指数级跃升。
谈及这一得力助手,四级高级法官付璐奇赞不绝口:“AI 审判助手可不只是帮忙减负,它更像一位专业参谋,精准抓取案件疑点,梳理审理核心,还能迅速产出裁定文书初稿。” 法官终审、敲定判决书后,经打磨优化的优质文书还会反哺系统,化作宝贵 “教材”,滋养模型迭代升级,让 AI 愈发 “聪慧过人”。
技术团队也功不可没,海量投喂万亿汉字的法律知识,借助前沿算法精准解析 212 项中台数据,提取 175 项诉讼材料的准确率超 99%,为 AI 司法应用筑牢根基。自 6 月底上线以来,成效惊人 —— 截至 10 月 1 日,深圳全市法院系统办结民商事案件超 9.6 万件,平均结案周期锐减 39 天,单个法官效能提升 2.5 倍,司法 “加速度” 令人瞩目。
不仅局限于司法领域,深圳顺势乘胜追击,全方位拓展 AI 应用版图。9 月,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应运而生,锚定 “AI + 制造”“AI + 医疗”“AI + 交通” 等 15 个关键赛道,倾尽全力打造全域、全时、全场景的 AI 赋能生态,为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注入强劲活力,奏响城市智能化发展最强音。
视线转向浙江,AI 大模型跨界医疗,同样演绎出别样精彩。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,麻醉医生周祥勇每日忙碌不停,平均参与 10 例手术,高峰时段多达 20 例,全院每年临床麻醉量逼近二十万例。麻醉工作横跨多学科,要求医生知识储备极为宽泛。
关键时刻,由周祥勇团队匠心打造的麻醉 AI 助手应运而生。自 7 月上线以来,已服务十万余人次,成为医生们的 “智囊好帮手”。术前,输入患者诊断信息,一键生成定制化麻醉方案;术中,还能提供智能问答、危机处理流程、药品说明书查询、医学专业翻译等多元功能,全方位辅助临床决策,让麻醉工作更从容、精准。
声明: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